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4


许多边缘型人格的个案学到他们可以借着割伤自己来排除压力并解除身体的界限。

 

之前提到的R.O.告诉她的治疗者她感到恶劣、空虚以及没有价值,她的身体界限消融于无形。在自暴自弃中,她会卷起袖子,消毒前臂,然后用一个解剖用的小刀在皮肤上割出一道细线。轻微的疼痛以及血液从雪白皮肤上渗出的情景实实在在地提醒了她自体他体的界限。

 

长期的空虚与无聊也和易于进入全坏的状态并且无法记起好的自体与客体有关。感到空虚也就是感到自体是耗损的(depleted)。空虚的外在相等物便是无聊,也就是说,觉得这世界已耗损而缺乏兴致。相对地,一些客体恒久性已经完全建立的个案即使是在极端匮乏的状况下也不会感到无聊。到了学龄时期,Rudyard Kipling从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和母亲身边,回到英国去求学(Pollock 1985)。他被迫和一个严厉的女人住在一起,她常把他一个人锁在枯燥的房间里一段很长的时间,于是他创造出精彩的幻想故事,既不屈服于被遗弃的无聊空虚,也不致于出现妄想误以为幻想为真。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个案就没有这种能力可以回忆起各种内在资源。他们总是在外在世界里找寻共生母亲来排除空虚和无聊。

 

所有DSM-Ⅲ中有关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准都可以被看成是缺乏客体恒久性和分裂的内在客体关系。因为这些边缘型个案的特征正是典型的复合期阶段孩子的特征,所以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客体关系系谱学上是在复合的位置上。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常是和内在先天过剩的攻击(Kernberg1975)、爱意冲动的相对缺损(Fedem 1952,Rinsley 1968)或缺少父母方面持续、认可及调和的照顾有关(Mastersonand Rinsley 1975,Adler 1985)。

 

如果他的攻击冲动过剩或爱意冲动缺损,复合期的孩子就必须用更多的投射机制来保护内在脆弱的好客体以免其被敌意压垮。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无法整合好和坏的自体和客体影像且无法建立内在稳定的、够好的客体影像;这个年纪的孩子必须不断地在外在环境中找寻温暖和关切的供应来源。

 

孩子们会内化他们所感受到的,但那不必然是外在客体真正的特质,即使他们的父母事实上是很好的,他们仍然可能会先把自己过剩的攻击投射到外在客体上而后再把这敌意的客体内射回来。之后,他们必须分裂掉且投射出这些新近被再内射(reintrojected)的敌意客体。如此,根据这个理论,拥有过剩攻击冲动的孩子便进入一种投射敌意的恶性循环里,结果是导向那分裂且投射出更多敌意的需要。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因为母亲慰籍能力的缺损。如同Adlel.(1985)所说的,无法提供足够同理、抚慰和认可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内化这些能力。如此,他们也就没有学到如何去倾听自己、抚慰自己以及如何去调合复杂的正负情绪。 Masterson和Rinsley(1975)过去曾经描述过有些母亲为了自己先前未被满足的依赖需求而必须黏着孩子。这些母亲对共生、依赖的行为提供肯定、支持和感情。但她们却会对分离感到威胁而“在面对孩子任何分离——个体化的努力时,变得攻击、批评、敌意、愤怒、收回供应与肯定。”如此便加强了婴儿的全好和全坏分裂客体关系。这使得孩子在他行为成熟时感受到被遗弃,因而持续找寻着好的共生客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