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一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个案被自大的想法盘据着,他们渴求别人的注意,宣扬自己的完美。在这个外表下,他们感到不安与依赖。他们可以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做出清楚的分辨,但在一些关系重大的领域里仍有某些的不确定。尤其是,他们倾向于将维持自信的自我功能归于周遭人,并且与他们理想化的人进入部分合并的状态。在统合上,他们很难把自体的自大和贬抑这两面放在一起。自体自大(好)和贬抑(坏)的两面并不是被当做同一种东西的不同部分。根据Kohut的用语,他们拥有一种“不够坚固的自体”。

 

自恋型个案有时会有几天甚至几个礼拜都维持着自满的感受,感觉自己重要而独特。当这个自大的自体占优势时,他们对于所有自己可能仍然保有的受伤、忧愁、贬抑的自体形象几乎没有察觉,而一旦一个攻击或挫折穿透他们自恋的甲壳,他们便会感觉被击溃、渺小不足和无用。他们并不记得他们先前对自己较好的看法,也无法将其与现在正经验着的羞辱整合在一起。当感觉又好了一点之后,他们就又忘了他们渺小、受伤的自体而再一次投入更进一步的自大企图中。

 

自恋型人格的个案在对他体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抑之间摆荡。他们会崇拜及模仿某个名人并且把他的缺点看成是迷人的优点。“他真好,”他们会这样谈论偶像,“他根本不用去掩盖任何对别人来说会是缺点的事。他真是一个天才,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一旦真的经验到一些对完美明星的失望,他们可以即刻认为那个人没有价值且“丢到垃圾桶里算了”,他们对于先前拥有很高评价及崇拜的人,和其新近被发现的坏处之间,几乎没有辨识和统整的能力。

 

在诊断的系谱学上,边缘型和自恋型的范围重迭;许多自恋型个案有一些边缘型的特征。然而,自恋型个案的人格结构阶段在边缘型个案之上。有迹象显示自恋型个案的自体客体分化较为高级,较少出现边缘型个案常常容易出现的短暂精神病状态。幻觉、妄想和现实感丧失组合成精神病发作而且都是严重的界限障碍的表现,而自恋型个案并不像边缘型个案那样经常出现这种严重的界限障碍。心理上,他们分离得更好一些。

 

自恋型个案也比其它统合较不好的个案能忍受挫折,他们不像边缘型个案那么冲动。他们可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对自己有清楚的了解,并且不断操控自己。不像边缘型个案那样,自恋型个案不会无止尽地找寻作为物理性主体的客体。他们渴求的是客体的关注和赞美。他们寻求赞赏一如药物成瘾者渴求药品。一旦有人不给予奉承,这些个案为了避免自己自我评价失落,便会将自己的无价值感投射到客体身上。于是那人就变得没有价值而受到鄙视。“我一点也不需要他”,个案这样告诉自己,“一个笨蛋的意见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等到连这个防卫也失效的时候,自大的自体就崩塌了。

 

自恋型个案很难做到同理,因为他们沉溺于他们那自大的自体。他们对于他人完整性的冷淡与忽视使他们看起来特别独立。然而,此一表面的特征却和他们自我评价的调节点不在自己身上而在自身之外的情形相违背。因为负责评估自己的表现与目标的自我功能被归给身边的人,所以他们仍然依赖着赞美。虽然他们的自体和客体影像有清楚的界限,但就在自我评价调节这个部分,他们的界限最为模糊。所以,他们依赖外在的人们为他们做自我评价的调节,Kohut(1971)称这种帮自恋型个案维持自我价值的外在客体为“自体客体(selfobjects)”(注一)。【Kohut的名词“自体客体”(selfobject)通常是指外在的人,对主角而言,这个人可以实现生命必需的功能,如:提供确认、赞许与尊重。另一方面,在这本书,“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指自体影像的一部分与内在客体影像混淆,而并不强调真实外在的个人存在。这两个名词,自体客体与自体——客体,以一种会有些混淆的方式一齐提出来,在此,幻想中的朋友或亲戚是个内在客体,因为他代表一个不在场的人。可是,这个想象的人同时代表演讲者自己支持自己的能力。】

 

自恋型个案通常无法同理和抚慰自己,一如他们无法同理别人一样。一旦他们受到批评或贬抑,他们无法认真面对困难及指认自己的悲伤或痛苦。他们无法告诉自己,“你在这个部分失败了,但你确实已经做了相当的努力,而且你在其它的部分做得很好”。无法同理自己使得他们需要外在的赞美。适应能力较好的个案常努力让自己得到赞美,让自大自体全然掌控,并且忽略自己对于休息和友谊的需要。他们会是自己那严苛地要求着完美的工作支配者。适应能力较不好的则必须以各种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和称赞。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