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一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3


在有关自恋型自体影像的新理论出现之前,D.C.这种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受伤的状态,在过去可能会被诠释为一种伊底帕斯冲突(Freud 1900)。他受的伤害被认为是为了超越父亲而公开地展现自己以求得赞美所引发的罪恶感造成的,如同他小时候想要母亲钦佩他那胜过父亲的生殖器。此一了解显示,他为了要避免做为处罚的罪恶感以与阉割幻想而暗中破坏自己的成功。后来的分析确实看到了支持这个推论的证据,如同D.C.在梦中和幻想中所示,但这不是重点。

 

在分析的早期,传统的诠释大概是没有用的。客体关系理论使得要求增加。伊底帕斯式的诠释也不够,因为他分割的自体——自大与贬抑——比任何他对竞争奋斗的罪恶感还要更加重自我贬抑的行为。他的自大自体太占上风以致他真的以为自己可以打败那两个恶徒,或者,以为自己即使遭到袭击仍可以有所行动,好像他的意志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界限似的。基本上他不是在处罚自己,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会失败:反倒是他的自大使得他以为自己会赢。

 

这人有足够的决心、意志力和魅力,所以他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外在看来和内在的自大自体影像相符,这些自体影像必须先被描述,之后对竞争奋斗的罪恶感的分析才会有用。他或许会把早年伊底帕斯的诠释当成是一种对他完美自体影像的攻击。伊底帕斯冲突的分析必须在自大和贬抑的自体影像较为统整之后才可以进行。

 

从自恋型个案的客体关系轮廓来看,他们介于复合期与完整客体关系之间。这个时候全好、全能或自大的自体正从全好、全能或理想化的客体里分化出来。全坏、被贬抑的自体也从全坏、被贬抑的客体里分化出来。自我还没整合自大和受贬抑的自体。如果这两种自体经验仍被彼此隔开,自恋的个案就很难在自大的状态中察觉自己的脆弱。

 

正常的三到四岁孩子,常表现出这样的客体关系轮廓。比如,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玩He-Man。

 

一个三岁半的男孩冲到房内大喊,“He-Man”,然后得意地把手举起来。

“哦,你在假装自己是He-Man”。他父亲说。

“不,爹地,我就是He-Man”他纠正爸爸后又冲到隔壁去了。

 

这个小孩想象自己和一个自大的客体影像(He-Man)是相同的,一点也不怕真的失去他的自体。他同时也晓得自己是爹地的小男孩。他可以部分地区分自己以及内在与外在的客体,但他仍需要将自己看成是全能的。在这个自大的游戏中,他让自己的盔甲毫无缝隙,直到自大的自体被打败,也许是因为跌倒的缘故;那时他会觉得被击溃,哭着找爸爸来帮忙。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