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一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5


自恋疾患在所有社会阶层中都很普遍。Lasch(1978)和Rinsley(1982)都指出,过度放纵但同时充满忽略的儿童教养方式使得我们处在同一个自恋的时代之中。Fuchman(1978)曾描述十四世纪时的欧洲曾广泛出现伴随自我评价快速变化的剥削和自私行为。Drfnka(1984)描述过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曾经出现变质的天才崇拜。如果研究各种文化的话,可能会发现自恋是一种特质。它或许是二次大战后美国一种不寻常的突出现象。

 

并不是所有的自恋课题都意味着有发展问题或人格疾患,所有的人在某些时间里,都有可能会一时过度看重自己,而另一时又过度贬抑自己。精神分裂症、躁症、忧郁症、边缘型疾患、强迫型精神官能症的个案,全都有自我评价调节的问题,只有当一个人有严重而持续统合不良的自大和贬抑自体影像,却仍然保有清楚的自体他体界限时,我们才会说他是自恋人格。然后便是热衷于自大的幻想,没有同理他人的能力,并且依赖他人的钦佩和赞美。

 

渴望关心、爱、赞美以及肯定,并不一定会是任何疾病。这些自恋的渴望帮助我们对他体影响力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不像自恋型人格疾患个案,他们任由自己的自大幻想阻断他们有意义的关系。努力争取成功、认可甚至杰出或一定的名声并不是病,而是某种适应功能的表现。骄傲未必是狂妄自大。每个人人格中的自恋表现和自恋型疾患不同的地方在于统合。非自恋型人格疾患的人可以认清自己的能力同时接受自己的弱点。成熟的个体可以敏感地了解周遭人们的需要。

 

边缘型人格的人找寻好客体的滋养,自恋的人找的则是客体的关心和赏识。正常以及官能型的个体主要渴望客体的爱。人们成熟之后,他们越来越渴望能去爱并且渴望他们的爱能被另一个人接受,就如同他们渴望被爱一般(Menninger 1942)。

 

有一些是诊断风潮。 Freud的歇斯底里研究发表之后,大多数的个案都被当成是歇斯底里。前不久,边缘型状态几乎无所不在。而现在,四处充满了自恋。

 

自恋型疾患的个案常是聪明、迷人而且成功的,但他们不良于统合的自大和贬抑自体的能力,却使得他们沉溺于没有节制的自大幻想和剥削行为当中,并且伴随着潜在的无意义和空虚的感觉。虽然好与坏的自体与客体影像统合不良,但是他们有清楚的自体他体界限。因为他们比边缘型人格的个体有较好的分化与统合,所以他们在发展阶段上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也就是:介于复合和完整的客体关系之间。自恋型疾患和官能型以及边缘型疾患都有重叠之处。

------分隔线----------------------------